摘要:十八界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改革的号角,经济发展方式、政府职能定位、城乡一体化、社会事业与社会治理等多领域、全方位、立体化的改革开始推进。深水区、攻坚期的改革总会带来阵痛,目前国民经济增速趋稳,投资与出口增长平缓,导致“十二五”以来以投资为主要驱动的通用航空发展遭遇阻碍。
挑战与机遇并存,新的发展形势也为通用航空提供了新的机会。把握发展机遇、顺应时代潮流,既可以确保企业正确的战略决策,又有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本文以新常态、新兴城镇化及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重点,分析新形势下通用航空发展的机遇。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2015年初全国“两会”从9个方面对“新常态”进行了详细阐述,为通航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投资是“十二五”期间我国通航市场的主要发展动力。通用航空运营企业从2010年的111家增加到2014年的258家,通航园区从2010年的28家增长到目前的140余家。尽快数量增长快,但企业与园区盈利不尽人意,根据民航局相关调研,目前通航企业亏损面近60%。
是谁在推动着通航投资?答案一定是通航市场快速发展的受益者,即通用航空器销售企业和园区开发投资企业。
航空器方面,国内注册数据从2010年的1010架增长到2014年的1695架,到2015年有望超过1700架,按此估算的总价值2010年约为210亿,2014年达到780亿,2015年有望达到850亿。由此估算,“十二五”期间我国通用航空器总销售额约为640亿元人民币,加上由此带动的保险、航材、油料等关联收入,合计可达千亿人民币。
园区方面,国内目前有140多家通航园区,根据我们对典型园区规划占地的统计,其总开发面积约为100万亩。按照目前园区常见的土地置换模式,其总价值从数百亿到数千亿不等。
正是通用航空器销售与园区土地开发推动了“十二五”期间我国通用航空击鼓传花式发展,这种模式迎合了“十一五”后期到“十二五”中期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特点。“十二五”后期,社会需求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投资需求转向新业态,通用航空“模仿型排浪式”的、以“数量扩张”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已属逆潮流,由此导致各地对待通航投资由追捧变为妖魔化。未来通用航空的发展必须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
消费类通用航空如何发展?俱乐部、私人飞行等业务最为直接。从消费趋势看,随着国民收入提高带来的购买力提升,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已较大程度上得到满足,飞行作为个性化消费前景广阔。从产业规模来看,目前我国通用航空最大的问题是规模小,传统的作业、培训、商务航空等市场规模趋稳,发展面向大众的消费类通用航空才能真正实现通用航空人人都用的本质。
近年来通用航空俱乐部发展较快,2013年有36家通航企业开展此类业务。但由于我国通航基础相对薄弱,这类业务总飞行量仅为5千小时。考虑我国实际,消费类通航市场可以从文化展览、静态展示、航模与无人机、模拟机体验开始,通过热气球、滑翔伞、动力三角翼逐步向飞机发展。目前通用航空与普通百姓的距离感还比较明显,消费类通航发展要与互联网相结合,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普及知识文化。
尽管发展消费类通用航空是大势所趋,但过程必须脚踏实地。以我国目前的空域管理、机场保障与航空文化,短期内实现私人飞行的普及并不现实。从以作业、培训为主的发展模式一步跨越到私人飞行存在困难,两者之间的转换需要搭建桥梁。
通用航空社会服务是一种可能的过渡方式,包括警航、消防等城市功能保障,救援、转运等医疗服务以及应急保障。社会服务具有较强的公益属性,更适合由政府主导推广。社会服务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增强了通航的可接受性。发展社会服务有利于公平正义,有助于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推进。社会服务发展所需的机场保障网络也能够服务于民用飞行。
因此,由政府主导的通用航空社会服务是我国消费类通航市场发展的前置阶段。(文/于一)